当前位置: bt365网址 >> 政务公开 >> 应急管理 >> 典型案例
高效应急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应对创造救援奇迹 ——杭州市“7?5”公交车燃烧事件医学救援过程及启示
浔阳区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日期:2015-07-29【浏览次数:: 】
高效应急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应对创造救援奇迹
——杭州市“7•5”公交车燃烧事件医学救援过程及启示
2014年7月5日,杭州市一辆满载乘客的7路公交车在行驶中突然起火燃烧(后经认定系人为纵火引起),导致30多人受伤,其中15人伤势严重,生命垂危。事发后,杭州市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救援理念,通过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和统筹协调,在现场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最短时间内将所有伤员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同时迅速筹集医疗资源,为紧急抢救伤员赢得宝贵时间,为成功救治伤员创造有利条件。经过6个多月坚持不懈的努力,杭州市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陆续将27名伤员治愈出院,并创造了“群体重度烧伤患者零死亡”的救援奇迹。
一、事件经过与主要特点
7月5日17时03分,一辆载有80余名乘客的7路公交车行驶在杭州市东坡路与庆春路口时突然起火燃烧。市公安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后,立即指令消防、公安、急救中心等力量赶赴现场,并在属地派出所成立现场指挥部。6分钟后,消防部门在现场群众配合下将火扑灭。20分钟后,全部伤员被急救车辆和现场群众送至医院接受救治。各医疗机构及时启动应急抢救程序,开辟绿色通道,调集重症监护、烧伤、呼吸科等多科室医护人员参与救治。事发后,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下设案件专案、医疗救治、家属接待、伤员理赔、舆论宣传等5个专项工作小组并连夜开展各项工作。其中,市卫生部门成立医疗救治协调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各收治医院均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医疗救治小组,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7•5”公交车燃烧事件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是对杭州市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置能力的一次极大考验。一是现场救援难度大。事件发生在周末晚高峰期间,交通拥堵导致急救车辆行驶相对滞缓,医疗救援速度难免受到影响,且事发地点位于闹市区十字路口,对交通疏导和急救车辆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资源调配时间紧。抢救重度烧伤病人涉及到烧伤、心内、麻醉、耳鼻喉科等20多个专科,事件中有大批烧伤病人需要集中救治,亟需大量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但事发时恰逢周末,又刚好碰到医院下班时间,在岗的医护人员人手严重不足。三是治疗过程困难多。烧伤病人有3个危险期:休克期、感染期和创面修复期,治疗的前3个月都是危险期,4个月后病情才慢慢平稳。国际公认,烧伤面积在60%以上的病人,抢救成功率只有50%;烧伤面积超过90%的病人,存活率仅5%。此次事件中烧伤面积超过60%的有7人,超过90%的有2人,不少伤员还伴有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所以治疗过程中可谓险象环生、关卡重重,有的伤员多次病危,心跳呼吸骤停。四是妥善救治责任重。救治伤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事件中大部分伤员系外地游客,伤员的生死牵动着每个杭州市民的心,所以医疗救治工作不仅承载着伤员家属和民众的殷切期待,更担负着市委、市政府和杭州人民交与的重任。
二、应急处置与伤员救治的主要做法
(一)应急救援科学有序
事件发生后,省、市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赶赴事件现场和医院救援现场指导、部署相关救援工作。市卫生局(现为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接到指令后,随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全力开展各项救援工作。针对救援处置的难点和关键环节,及时作出了“四个明确”。一是明确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调动一切力量和资源,组织最好的医疗专家,使用最好的设备技术,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伤员。二是明确组织。成立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长担任组长,医政、疾控、办公室等处室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紧急调度市急救中心运送伤员,并在重症伤员集聚的医院设立现场指挥部,协调处置医疗救治组织和保障工作。三是明确方案。明确“集中收治、集中救治”和“一人一团队”的治疗方案,确定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医二院)等5家医院为收治医院。要求各收治医院集中专家和医疗资源全力以赴救治伤员,为每位病人指定一位责任医师和一个救治团队。四是明确制度。建立病情通报制度,要求各医院确定专人负责信息报告,实行医疗救治信息日报制度,特殊情况随时报告。同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定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救治情况,并通过市卫生局官方微博向社会通报救治信息。
(二)医疗救治全力以赴
一是紧急救援做到“分秒必争”。面对严重烧伤和气管被灼伤的病人,时间就是生命,医疗救援人员必须和时间竞速,和生命赛跑。事发20分钟内,市医疗救援人员就在现场群众的配合下把所有伤员送至市一医院、浙医二院等接受救治。各收治医院严格按照市医疗救治领导小组要求,启动应急抢救程序,紧急集结医护人员,开辟绿色通道,疏散急诊室病人,并及时对伤员实施验伤、清创处理、气管切开、心肺复苏等紧急治疗。
二是综合协调做到“多方联动”。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及时跟进伤员救治情况,并根据各医院收治报告,不断统筹协调救治相关事宜,确保救治工作有效、有序开展。首先,综合研判救治需要,实施伤员分流。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根据伤员病情和在杭省、市、区医院的救治能力和专长,将伤员第一时间分送5家医院救治,把重症伤员(特别是需要呼吸机支持的)统一调整到浙医二院,把伤势相对较轻的伤员调整至市烧伤专科医院及武警杭州消防医院。其次,加大投入救治力量,做好统筹调拨。为确保救治力量,紧急调拨烧伤科专业人员进行支援救治。7月6日,经医疗救治组协调,从宁波、绍兴等地紧急抽调8名烧伤专科医护人员到浙医二院参与救治,并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邀请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的知名专家来杭指导危重伤员救治。后又陆续调配市属医疗机构40余名医护人员和护工赴浙医二院支援救治,并在国家和省卫生计生委支持下,多次邀请北京、上海等地国内知名的烧伤和ICU专家前来会诊。再次,及时落实救治物资,确保应急供应。为确保各收治医院后续治疗工作正常开展,积极向市财政局、市城投集团等部门协调救治费用相关事宜,先后向5家收治医院拨付救治经费累计1000万元。同时,根据烧伤重症病人治疗方案,及时申请购置等离子消毒机等医疗设备,并协调海关等部门,先后6次委托杭州华东医药公司从香港、美国紧急采购多粘菌素B共计530支。此外,为确保伤员血浆供应,还协调省血液中心开展义务献血等活动。
三是精细治疗做到“不遗余力”。根据医疗救治领导小组“集中资源、全力救治”的要求,各收治医院积极整合学科优势,明确每位病人的责任医师和救治团队,实行24小时的精细化照护、最优化医疗。在各收治医院“全方位、高标准”的治疗下,通过医护人员6个多月的日夜坚守,包括2名烧伤面积90%以上的重症伤员在内的32名伤员没有出现一例感染事故。
四是人性关怀做到“无微不至”。救治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以伤员为中心,展现政府人文关怀,强化伤员及其家属心理安抚。7月6日,组织全市心理卫生专家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为伤员及其家属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分成7个小组赶赴各收治医院实施心理创伤干预治疗。在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还组织疑难案例讨论,不断调整个例的心理干预与治疗技术,成功促使伤员及其家属心理、精神方面创伤快速愈合,促进医患关系融洽,并为后续治疗和处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收治医院还定期向伤员家属通报病情,稳定家属情绪;积极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配合市城投集团做好家属情绪稳控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舆情应对及时主动
一是举行新闻通报会及时发布信息。7月5日当晚,医疗救治领导小组会同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紧急召开救治情况通报会,先后于21时25分、23时10分两次通报伤员的数量、收治医院分布情况、救治进展等信息,通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30余家中央和省、市媒体,及时、准确地将事实告知社会公众,避免不实信息的误传。二是通过权威媒体报道政府应急举措。事发后40分钟,《杭州日报》记者在现场采集的实时信息成为当天权威媒体发布最早的现场报道。次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各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省、市领导的重要批示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应急救援措施,通过杭报在线、城市通、《杭州日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机版、《杭州日报》等渠道记录事件发展全过程,直播事件经过和救援情况,发布的信息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凤凰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等媒体大量引用。三是提炼“最美”主题,弘扬核心价值观。依托市级媒体全力报道社会各界奋力救援、共施援手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示医疗卫生部门救死扶伤的精神风貌,生动呈现医务人员在事故救援中“救死扶伤、为医精诚”的最美精神。事发后一周内,杭报集团各媒体累计推出两个网络专题、20多个专版、150余篇报道,其中许多报道详细讲述了全市各级医疗部门夜以继日、毫无怨言投入抢救病人工作中的感人事迹,引导市民网友对“最美”的评论,放大“正能量”,展现人性的光辉与城市的温度。
三、几点启示
杭州市一直重视突发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置工作,从组织体系、预案体系、机制建设、培训演练、物资准备等各方面建立健全了反应灵敏、指挥高效、处置及时的应急体系,经受住了SARS、禽流感等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圆满完成了汶川地震等国内重大灾害事故伤员救治的紧急医疗援助工作,得到上级和公众的好评。对杭州市政府在此次应急处置过程中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采取的应对举措,社会各界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专家认为,灾难降临的瞬间不仅体现了危机与责任,也让我们看到政府运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制度的不断创新和运行的不断成熟,更让公众看到了人文精神在杭州的不断提升。有外地网友评论说,灾难来临时,这座接连涌现过“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的城市,几乎所有人都动了起来。他们或参与灭火、或砸车救人、或运送伤员,不在现场的则通过电话、微信向有关部门提供信息,为运送伤员车辆提供路况信息。
“7•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杭州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急救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处置得力,以实际行动向市委、市政府和杭州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回顾总结“7•5”公交车燃烧事件应急处置救援的主要做法,可为总结深化全市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一些有镒启示。
(一)各级领导重视是重要前提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工作,指挥协调人力、物力,并召集会议研究部署应急处置工作,有力推进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和省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和有力的帮助支持。在救治伤员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赶赴医院看望伤员,慰问医护人员,牵头协调医疗资源,进一步坚定了伤员和医疗团队战胜困难的信念。
(二)组织机构健全是重要基础
为保障医疗救援组织指挥有序高效,市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治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业务处室及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履行组织、协调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职责。各市级医院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履行组织医院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职责。同时,专门组建了市级专家组,履行指导、支持和参与医疗救治职责;注重专科人才引进,不断加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专业学科全面的医疗卫生技术专家,以有效应对各种类型、较大规模的突发事件。
(三)应急机制完善是重要保障
市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30余件,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从分级响应机制、处置程序、职责分工、物资准备、责任追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同时,建立了组织指挥、医疗救治、心理干预、后勤保障等分工合作机制。经过多年实践,市卫生行政部门、急救机构、医疗机构之间以及机构内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和应急机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医疗救治力量配置,市急救中心负责事发地现场处置、伤病员转送及相关信息的报送,医疗机构则根据指令启动应急救治预案,开通绿色通道,通过急诊铃、手机群呼、短信群发等途径召集不同层级、规模、专科的院内外医务人员及时赶赴指定场所参与抢救。
(四)各方通力合作是重要保障
“7•5”公交车燃烧事件的成功处置离不开交警、消防、宣传等各应急处置部门的联动协作,也离不开现场群众的热心救援。此次事件发生后,消防、交警、刑警等力量立即赶往现场处置。消防部门迅速行动,在现场群众的积极帮助下,仅用了6分钟就将大火扑灭。交警部门认真做好警戒和交通疏导工作,确保急救部门救援车辆通行畅通。周边群众自发奋勇救火救人,过路群众用车锁、灭火器甚至自行车砸破车窗救人,商场保安、路边商贩也拿着应急消防水管赶来救火,不少出租车和私家车主自发把部分获救乘客送往医院,一些热心市民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向急救中心提供路况信息。救治期间,杭州海关、杭州华东医药公司协助医院购买进口药品,北京、上海、宁波、绍兴等兄弟城市多名烧伤专家和专科医护人员来杭,积极参与或指导救治工作。
反思此次事件中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对比国内外同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今后杭州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完善。一是把好“院前急救关”。此次事件中,市急救中心对伤员的运送十分及时,但“院前急救”并不是简单的“院前急送”,杭州市院前急救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急救医护人员力量配置有待加强、急救网点布局不够合理、急救车辆类型和物资配置还有待丰富和提高等。因此,应以贯彻落实《杭州市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网点规划布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急救车辆配置,着力提升全市院前急救医疗能力和水平。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强公民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危症处置等救护知识,进一步提升民众自救互救的能力。二是把好“资源整合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有效的人、财、物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此次事件中,全市各级医疗卫生部门进行了多层面、多部门的统筹协调,为及时救治伤员争取了充足的医疗资源,确保了整个救治过程的顺利开展。这也提醒我们应进一步健全与省级部门在处置重火突发事件中的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卫生、财政、公安、宣传等各相关部门的应急协作机制,确保应急机制启动后各种资源快速整合、各项工作有序运作。三是把好“医疗救治关”。在救治烧伤伤员的过程中,多次协调国内烧伤科专家前来会诊,并从省内其他地区抽调专科医护人员进行支援,这表明杭州市在部分急症的救治能力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应加强专科人才引进,强化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点学科建设,培养数量更多、专业学科更全面的医疗卫生技术专家,及时有效应对各种类型、更大规模的突发事件。
作者简介:
杭州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杭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